正规股票配资机构

你的位置:正规股票配资机构_专业炒股配资网_专业配资平台 > 正规股票配资机构 > 股票配资怎么做的 “玻璃大王”易主!打败曹德旺的竟是福建老乡,他的名字少有人知道

股票配资怎么做的 “玻璃大王”易主!打败曹德旺的竟是福建老乡,他的名字少有人知道

发布日期:2024-10-07 22:07    点击次数:178

股票配资怎么做的 “玻璃大王”易主!打败曹德旺的竟是福建老乡,他的名字少有人知道

行情解析:

2001年,美国公司以“倾销”为由,将福耀曹德旺告上法庭。

面对陌生的法律和高昂的诉讼费,大多企业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选择低头认罚,撤市走人。

但曹德旺不干,他梗着脖子选择硬刚。

最终,在两年多的漫长等待,花掉300万美元的天价律师费后,福耀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成为加入WTO后,第一个打赢美国商务部反倾销案的中国企业。

当时,同样选择硬刚到底的还有另外一家中国玻璃企业——信义。

只是在福耀“中国之光”的光环下,几乎没人听说过这个名字,更不会料到,20年后,同为福建老乡的李贤义,将带领信义成为福耀最大的对手。

信义反超福耀,发生在2021年。

财报显示,这一年,福耀玻璃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288.69亿、38.47亿港元,信义玻璃则为311.88亿、115.56亿港元,单看净利润,信义是福耀的3倍。

在胡润富豪榜上,李贤义身家是510亿,曹德旺则为245亿。

虽然二者主营业务存在差异,福耀主要以汽车玻璃为主,而信义则更多依赖浮法玻璃,但就玻璃大品类而言,信义的确已具备与福耀分庭抗礼的实力。

消息一出,坊间议论纷纷。

作为新一任的“玻璃大王”,这是李贤义首次进入大众视野。

时间拨回到70年前。1952年,李贤义出生在福建泉州石狮一个叫子英的村子。

因为家里穷,15岁那年,李贤义就辍学务了农。捡红薯、拾花生、拉石灰、运煤炭,成年劳力做的事情,一样也没落下。

就这样过了5年,20岁时,村里分配任务,李贤义获得了给生产队开拖拉机的差事,日子才算好过一点点。

人生的转机,出现在1978年。

这一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提出,改革的星火燎起,也燃起了无数年轻人的希望。

李贤义穷怕了,他也想趁着这股改革的春风做点事情,既然给大队开了7年拖拉机,为什么不能有一辆自己的拖拉机?

只是,一台拖拉机2000多块的天价,对他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李贤义左思右想,将目标盯在了亲友身上。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终于有八人动了心,答应一起凑份子,九人的创始团队就此成型。

他们买来拖拉机,农忙时耕地,农闲时开出去跑运输。李贤义提议,前期挣到钱,暂不分红,而是要再买车,扩大规模。

3年后,他们拥有了一支由一台拖拉机和5辆货运汽车组成的车队。

李贤义拉着四吨重的原材料从泉州开往深圳,再拉着加工完的货物返回泉州。

80年代初,香港朝气蓬勃,经济发展如日中天。李贤义觉得这是个“淘金”的大好机会,就跟团队商量着去香港闯荡一番。

那时的香港,汽车正越来越多的走入富裕阶层,汽车服务市场潜力巨大。

这正是李贤义看重的。1982年,30岁的李贤义一脚踏入香港,基于对汽车的熟悉,做起了汽车维修生意。

汽修店毫不起眼,小到只有1名员工。

千百年来,“闽人”迁移的历史从未间断,故事的背后一直绵延着一种族群底色——拼搏。

在李贤义的苦心经营下,3年不到,汽修店变成了汽车综合服务公司,不但利润翻了好几倍,员工也有了十几名。

扩大规模,成为摆在李贤义面前的首要问题。

那时,改革的春风吹拂着南北大地,一夜之间,深圳成为很多企业看好的香饽饽。

不同于香港的繁盛,一河之隔的深圳,此时正百废待兴、一片萧瑟。放眼望去,整个城区只有一条主干道,荒山野地之间,到处都是泥泞的黄土路。

吸引李贤义的是,作为首批经济特区,深圳优厚的政策和低廉的土地租金下,蕴藏的无限可能性。

1985年,李贤义来到深圳横岗,首先创建的是湛宝汽配厂。

只是,经营的过程中,他发现一个问题:

当时,深圳尚没有汽车玻璃生产企业,国内更换汽车玻璃必须从邻近的日本或台湾进口,成本100元的玻璃,转手就能卖出数千元。不单价格高、周期长,品类的选择性也极低。

这让李贤义动了心。

他拉着其他8位合伙人,东拼西凑拿出500万,一定要建成深圳第一家玻璃厂。

直到3年后,厂房才总算磕磕绊绊地“出炉”,面积仅三四万平方米。

李贤义思忖着给工厂取名“信义”,他始终觉得:“一家企业不论规模大小,一定要坚持诚实守信、要讲义气。”

最初的几年,资金实在紧张,李贤义只能带领几十名员工拼命干,吃住都在高温厂房里,工作12个小时更是家常便饭。

不光没钱打广告,也没当地资源。好不容易生产出产品,却压根不知道该卖给谁。李贤义急的直挠头,他一咬牙让人在马路边立了两三百块广告牌。

效果立竿见影。由于深圳的玻璃厂只此一家,陆续有客户闻讯找来。

横岗189工业区聚集了大大小小很多厂房,有些做原料加工,有些生产成品,他们大多是近些年陆续搬来的外资、港资企业。

1995年,这里多出了三栋厂房和一栋现代化办公楼,这片占地17万平方米的建筑群,是信义的新工厂。出于发展需要,已站稳脚跟的信义选中了这片更加开阔的土地。

只是,当时周围全是土路,坑坑洼洼很难运输玻璃,李贤义跟当局商量,自己出钱修了一条大马路,就是日后那条有名的“信义路”。

而这里,也成为信义腾飞的起点。

信义将189工业区作为根据地,并不断向外扩散。不光在天津、芜湖、无锡、东莞等地设立工厂,还跑去马来西亚搞了个超大型工业项目。

除了国内,李贤义更加看重的是国外市场。凭借此前做汽修生意时积累的大量海外资源,李贤义逐渐打开了北美、欧洲市场。

到了2001年,信义玻璃以70%的出口率,被销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在内的全球100多个国家。此时,距离信义搬至189工业区,不过6年。

有人惊异于信义的成绩,李贤义很清醒:

“中国人均工资低,管理好,成本也低,所以我们制造出来的玻璃比美国、加拿大本土制造的要便宜,价格是他们的8.5折。”

打压比预想来的要快。

2001年2月,美国PPG工业公司联合两家本土玻璃企业,向美国商务部提出诉讼,认为中国玻璃企业通过当局补贴,向美倾销玻璃。

随即,美国以中国企业倾销为由,决定对信义在内的14家中国汽车玻璃企业加征3%-124%的关税。

为此,还特地派出十几人跑去信义驻扎了一个星期,将信义从公司创建之日起的整个发展过程,查了个底朝天。

这边还没有着落,9月,中国刚加入WTO的关键阶段,加拿大紧随美国,再次向信义发出倾销调查通知。

李贤义心里明镜一样,虽然应诉代价极高,还不一定能打赢官司,但也绝对好过主动放弃。

于是,李贤义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反倾销小组”,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反倾销拉锯战。

为了打赢这场战争,信义花费巨资请来数名外籍知名律师,将事件反反复复梳理,光整理出的资料就有上百公斤,摞起来足足半米多高。

双方你来我往,一年后,结果出炉:信义的产品质量、账目制度符合国际标准。

这次的反倾销战争,最终以信义的大获全胜告终。

美加做梦也没想到,他们不但没有阻止信义的增长,反而让信义一战成名——大家都知道了,信义玻璃,质量好、服务好、价格好。

一场危机下来,信义生意反而更好了,是谁都没想到的。李贤义忍不住感慨:“企业规范、扎实的基础管理至关重要。”

接下来的数年,信义一直蝉联国内最大的汽车玻璃出口商,超过六成的收入来自海外市场。尽管生意越来越好,信义还是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难题。

彼时,深圳缺少先进的人才和技术,玻璃厂通常都是通过购买国外设备,来获得对方的技术指导。随着订单需求的多样化,单纯依赖别人的技术已经很难满足市场需求。

没有人才,自己培养。

李贤义选择了最笨的方式,通过招聘招揽新人,一次次派往国外培训学习,之后,再将外面的知识带回来,摸索研究。

2005年2月,伴随第一台由信义自自己研发的机器顺利完成,信义玻璃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不同于福耀只专注汽车玻璃,信义的上市经营主体为,综合玻璃制造商。

信义玻璃上市这一年,李贤义还做了一个重要决策:设立浮法玻璃产线。

浮法玻璃是汽车玻璃的主要原材料,用李贤义的话说:新建浮法玻璃产线,有助于控制主要原材料的品质和生产成本,提高上市公司的利润。

事实上,除汽车玻璃外,浮法玻璃还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比如一些高档装饰品、灯具、甚至精密电子等,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从2006年一季度生产线正式启用,到这年年底,信义浮法玻璃日熔量就达到1200吨。

如果说,浮法玻璃是信义出于对产品一体化发展的必要之举,那么光伏玻璃则是信义对多元化发展的正式尝试。

千禧年后,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中国光伏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2007年,30%的全球产量占比,更是让中国一举成为第一大光伏组件生产国和出口国。

李贤义没有错过机会,2008年,“信义光能”作为独立公司正式成立,带着日熔量300吨的生产线,信义一脚踏入光伏玻璃领域。

浮法和光伏双线并行,打破了信义对汽车玻璃业务的单一依赖,也开启了信义的高速增长之路。

2009年,浮法和光伏,则合计贡献了48%的营收占比,尤其是光伏玻璃,2010年营收超过10亿港元,是2009年的五倍。

反观汽车玻璃, 2009年,在信义玻璃板块中的营收占比开始低于五成。再一年,这个比例降到了只有37%。

不仅如此,2012年,信义光能在拿到国家支持的金太阳项目后,又踏足了光伏电站领域,250 兆瓦的电厂应运而生。而电厂的主要供应商,则是自家的光伏玻璃厂。

上游下游,丝滑闭环。

时间来到2013年,这一年,信义光伏玻璃板块营收近20亿港元。

眼看时机已到,李贤义决定将其以信义光能的名义分拆出来,独立上市。被剥离后的信义玻璃,则主要涵盖浮法玻璃、汽车玻璃和建筑玻璃。

三年后,信义光伏玻璃日熔量增至5800吨,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光伏玻璃制造商。

2016年,伴随新能源崛起,信义玻璃也开始了第二次拆分,越来越边缘化的汽车玻璃维修业务被纳入信义香港上市。之后,信义香港更名为专注于储能领域的锂电池生产的信义储电。

“分拆扩张”之路不可谓不成功,然而,信义的分拆,并没有结束。

2019年5月,主营浮法玻璃的信义光能再次传来分拆上市的消息,信义能源诞生。在此之前。信义旗下电站已有高达48.7%的毛利占比。

至此,信义谱系下,“玻璃+新能源”的格局就此成型。

2021年,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引下,新能源汽车、锂电、光伏等新型能源行业炙手可热,手握四家上市公司的信义,在李贤义的带领下一路高歌猛进。

据报道,截至2021年底,信义公司总资产达到1282亿港元,单信义玻璃板块,营收和利润分别达到305亿和116亿。

而网络流传的“千年老二,翻身为王”,就发生在这一年。

反观福耀玻璃289亿的营收和38亿盈利,就净利润而言,信义已是福耀的3倍有余。

“玻璃大王”悄然易主。

李贤义少言寡语,极少在镜头前抛头露面,只能从零星的采访中,找到他性格的切片。

一次,被问及企业如今的成就,他直言:“当时只想能够不断发展,但是没有想到会发展到今天这么大,也不会想到信义会上市。”

他没有大讲成功之道,反复提及的反而是那些生命中的遗憾和奉献。

早年,因为家庭贫寒,没有受过正规高等教育,成为他最大的遗憾。为此,早在1993年,他便设立了 “横岗镇李贤义教育基金会”,用来奖励那些勤勤恳恳的老师及贫困生。

之后,又出资1.38亿建立了贤义外国语学校,无偿捐给了当地。

他坚信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

于是,一马当先牵头成立了深圳市警察基金会。甚至,为了社区发展,他拿出2000万,支持修建了荔山公园。

30多年来,李贤义教育基金会累计帮持师生超过50000人,帮持金额超过4000万,信义在全国捐建的希望学校近100所,对公益事业投入累计超过25亿元。

“哪怕以后退休了,也要让我的孩子继续把基金做下去。”李贤义信誓旦旦。

至于企业的发展,创业至今的40多年里,9名创始股东依然同心协力,没有一人掉队。从最初的小作坊,到如今3万人的大集团,里面不乏30多年的老员工。

用李贤义的话说:办企业一要勤劳踏实肯干,二要坚守诚信,三要关心员工,每个员工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把员工照顾好就是照顾好了一个家庭。

“我们信奉的是诚信和义气股票配资怎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