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炒股配资网

你的位置:正规股票配资机构_专业炒股配资网_专业配资平台 > 专业炒股配资网 > 怎样加杠杆买股票 束鹿县历史上唯一的皇亲国戚——西吕村王骥家族

怎样加杠杆买股票 束鹿县历史上唯一的皇亲国戚——西吕村王骥家族

发布日期:2024-09-14 21:27    点击次数:185

怎样加杠杆买股票 束鹿县历史上唯一的皇亲国戚——西吕村王骥家族

我国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设计、深化技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明确,建立并推行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大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人社部印发的《“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到30%。任务清晰、时间明确,大大促进了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束鹿县历史上唯一的皇亲国戚——西吕村王骥家族

许书斋

目录

概述

一、少年颠沛苦耕读,进士及第入仕途

二、北击南讨征麓川,功勋卓著封伯爵

三、白马将军美名扬,西南边陲束鹿音

四、金书铁券蒙褒嘉,出将入相忠毅侯

五、子孙世袭靖远伯,皇亲国戚显赫家

六、迁徙云南人兴旺,生生不息传至今

附:王骥族谱

概述

束鹿县西汉郻[qiāo]县地,东汉改为鄡[qiāo]县,北齐改曰安国县,隋于此置安定县,后改为鹿城县,唐改为束鹿县,宋、元、明、清一直到1986年撤束鹿县设立辛集市。

大明成化二年(1466年),明英宗的女儿嘉善公主下嫁王骥之孙王增,这是束鹿县在二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唯一与皇帝联姻、成为皇亲国戚的家族。王骥是明朝北直隶保定府束鹿县(今河北辛集市)西吕村人,因军功封靖远伯,并且其子孙世袭伯爵、赐诰命铁券(金书铁券,也称免死金牌)。自明洪武以来文臣因军功封爵仅有三人,王骥是文臣封爵第一人。王骥官至兵部尚书,也就是大司马,所以老家束鹿县西吕村的乡亲们亲切的称王骥为“王马”。

一、少年颠沛苦耕读,进士及第入仕途

王骥,字尚德,身高体壮,精于骑射,刚毅有胆,通晓军事。祖先系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封地为今山西太原,为姬姓王。其先世有宦游云中者,因此安家在宣宁县(宣宁故城在今大同市新荣区拒墙堡西)。曾祖王守道,精通儒家的学术,有淡泊谦让的操守。祖王思宗元朝时做官,为保定府高阳县令,才兼文武,惠爱在民,久益见思。父王成,好善循理,忠实厚道,经常周济别人。元朝末年社会动荡,王成迁家至束鹿县鸣琴乡吕村里(今辛集市西吕村),力农务本。

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王成遂占籍为束鹿人。吕村里有大姓程子晋,好读书,讲谦让。见王成刚直自励,器识不凡,就把女儿许配给了王成,夫人勤于蚕织,克树家业,生有二子。长子王骥洪武十一年(1378年)出生,骥幼年聪慧机警敏捷,容貌、仪表英俊奇特,才智过人,深受外祖父的钟爱。程子晋对外孙的期望自然很高,从小就教给儿子读书写字,背诵诗书,传授一些学识。王骥十三岁到束鹿县城鹿城(今辛集市旧城)入县学,从师典教陈九龄授书经,日记千数百言,努力学习,九龄深所器重,期以远大志向。相传王骥在鹿城上县学期间,曾在一土地庙内的神背后题字:“谪发黔中”。后王骥征麓川,神效灵助顺,事平凯旋,梦神告曰:“公可带回矣。”王骥以其事上报皇帝,敕封“显灵伯”。

正当王骥在县城借住上县学期间,父亲去世,葬祭尽礼。后因家颇贫,王骥只得辍学回家务农,养活母亲和弟弟。母亲病后,他既下田劳动又买药煎药,衣不解带的照顾母亲。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为名,在北平起兵造反,是为“靖难之役”。明朝陷人动乱之中,他的母亲在兵荒马乱中去世。他料理完母亲的丧事,为躲避战乱抓丁而携带家眷侨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在真定,他勤勉好学,苦读诗书。永乐元年(1403年),他艰难回到西吕村老家,田庐荡废之余,经营补缀,辛勤劳作,衣食稍稍自给,重新入束鹿县学读书。

永乐二年(1404年)王骥中北直隶乡试举人,永乐四年(1406年)王骥登丙戌进士,奉敕赐归。为表彰王骥中进士,奉旨在束鹿县城鹿城(今辛集市旧城)建进士牌坊一座,为乡邦荣。未几,召拜兵科给事中,奉命镇守山西。他访贫问苦,体恤民情,抑强扶弱,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和困难。一年夏天,山西徐沟盐池因霪雨绵绵,被水浸淹,百姓无力缴纳20多万两课税银,官府又催交急迫,百姓怨声载道.王骥走人民间,见了抗税不交的“闹事者”,又经过一番调查,在全面掌握了实情之后急奏朝廷,获准全部免除了盐民的二十万两课税银。后改任应天府丞兼理都察院事,因守法持正升任山西按察司副使。任内,他严肃法度,没有冤狱和久拖不决的案件,并设计擒拿代州抢掠杀人的盗贼,境内安宁。还曾率军夫九万营建北京。皇帝亲征北方边患,他负责督运粮草。

洪熙元年(1425年),任山西按察司使,明仁宗知王骥能干,召入为顺天府尹。宣德二年,升为兵部右侍郎,宣德十一年(1436年)由行在兵部右侍郎晋升为兵部尚书(兵部尚书是古代官职六部尚书的其中之一,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同年在束鹿县城鹿城奉旨给王骥建司马牌坊一座,以彰其功。

二、北击南讨征麓川,功勋卓著封伯爵

(一)亦集乃之战

明代北方边境时常遭瓦刺侵扰,甘凉二州屡屡受害。正统二年(1437年),王骥奉命整顿陕右边务,斩决了往年临阵退缩的将领,诸军震慑。他整顿烽堠,勤于练兵,打造武器,积草屯粮,号令一新,军容整肃,士气大增。瓦刺将领把秃孛罗领兵犯境,王骥遣将迎战,授以方略,一战偶住了把秃孛罗,俘其部众。瓦刺恐惧,派使求和,纳款于朝。王骥见甘州八万军众,冗滥不精,虚费边饷。战后,他裁减了三分之一边防军兵,又实行轮番值防之法,不仅使军兵得以休息,而且减轻了转输之劳。

这年十月,瓦刺阿台朵儿只伯率军又来犯境,王骥与任礼从梧桐林到达亦集乃,擒获敌军枢密、同知、佥院等官员十五人、万户二人,降其部落,继续穷追至黑泉。转战千里,阿台朵儿只伯远遁。因为在兀鲁乃池明军几乎捕获鞑靼首领阿台汗,所以亦集乃之战又称兀鲁乃奇功。论功,王骥兼任大理寺卿,支给二职(兵部尚书、大理寺卿)俸禄。

(二)三征麓川

云南的麓川(治今瑞丽)宣慰使思任发叛乱,明朝派兵讨伐屡次受挫。正统六年(1441年),任命王骥总督军务,发兵十万讨伐。王骥与诸将兵分三路,亲率三万兵至上江围攻敌寨。时值大风,王骥命军兵纵火烧栅,歼敌五万余人,直捣腾冲,战马鞍山。敌军据险构筑连环七寨,王骥遣将分左右翼沿山而上,自将中军,将士个个奋发,敌军大败。又诱败其象阵。接着攻敌军七门,在门前堆积柴薪,顺风纵火,敌军大乱,投水火死于刀枪弓箭之下者数万人,思任发败走缅甸。

正统七年(1442年)五月,封王骥为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靖远伯,每年俸禄一千二百石,子孙世袭指挥同知,颁赐诰命铁券(金书铁券、也称免死金牌)。

不久,思任发之子思机发又占据麓川。正统八年(1443年),王骥率兵再次征讨,遣使至缅甸索思任发未果,直捣思机发营寨,俘思机发部众,思机发逃至孟养,继续作乱。

第二年他被召回,加禄米三百石,王骥巡视延绥宁夏甘肃诸边防,改革边防军士更替之法。原先宁夏边防军士半年一更替,后因边事紧急,三年才可更替,军士十分疲惫,又加选军于冬,以至一家有五、六人在边防服役,军需也十分困难。王骥改为一年一更替,替者十月来到,而被替者则到来年正月才可归去,这样边防力量充足,而军士也不劳累。

正统十三年(1448年),王骥率军十五万第三次南征麓川。将建造的舟船连结成浮桥,渡过金沙江(今伊洛瓦底江),连下十余寨进克孟养。大军远征,王骥怕供给不继,推测贼人终不可灭,便与思禄定立条约,立石表,在金沙江上发誓说“:石烂江枯,你才能渡过来。”遂班师。王骥与思禄在金沙江边立石为界,是为《王骥誓江碑》,位置在距今密支那二十里的伊洛瓦底江边,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英国人所毁。麓川之役虽劳师费财,但对于稳定西南边陲起了重大作用。

忆昔尚书下麓川,大军十万戍江边。

划江永作华夷界,南人不反三百年。

这首诗是云南各族人民对明代兵部尚书王骥“三征麓川”功绩作出的最好评判。

三、白马将军美名扬,西南边陲束鹿音

王骥发动的麓川之役打出了云南边境长久的和平。当地少数民族为感激他为当地带来了和平生活,逐渐将其神明化。王骥在傈僳族、景颇族人民的心目中,已成为和诸葛亮一样成为当地的神明,被尊奉为“白马将军”。在每年二月初八举办“刀杆节”上,会举行盛大的仪式来祭祀王骥,是留镇当地的明军将士和傈僳族群众对王骥的共同怀念。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王骥则被尊奉为“三崇建国鸡足佑民皇帝”,希望他能保佑当地盐业发展并消除疾病。明朝时期,云龙经济以盐业为主,主要销售地是怒江以西的广大地区,包括麓川宣慰司所在地直至缅北。麓川叛乱使云龙盐销路受阻,云龙经济因此受到极大损害。王骥平定麓川,边疆稳定,一度滞销的云龙五井之盐重新获得了市场。

王骥首征麓川得胜班师回朝,给英宗带回一副永昌产的围棋。英宗非常喜欢这副质感细腻如玉、触子心舒、冬暖夏凉的围棋,认定是天下最好的围棋,下诏曰:“永昌之棋甲天下”。时至今日,“永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蜚声海内外,王骥功不可没。

明初为了稳定云南,让军队在滇屯田开垦。大批的中原军人来到边疆驻守,筑城、屯田,军屯得到大力发展。

明朝正统年间取得三征麓川胜利后,有许多中原军士见这里山川秀丽,物产丰富,景色优美便留驻不返,王骥也鼓励官军与当地人融合在一起,共同开发西南边陲。其中有不少官军是随靖远伯王骥远征的束鹿县人,他们在今大理、保山、腾冲、瑞丽等地屯垦戍边,安家落户。

而在“极边第一城”之称的腾冲束鹿人后裔最多,均由西征官兵及其后裔、屯垦移民于明清时期陆续迁入。位于千年丝路和茶马古道上的古镇腾冲,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在此地的束鹿人官军及其后裔,有的做官、有的经商、有的务农,各行各业都有束鹿人的身影和声音,还把束鹿民歌、民谣传唱到了当地。

辛集市束鹿民俗研究专家焦子明先生说:“流传于腾冲县和顺镇一带的民谣《阳温暾小引》,又名《吹烟调》,就源自于束鹿人的家乡小调冀中民歌《送情郎》。两地虽然远隔万里,但其旋律相近相同,歌词的发音和口语都是束鹿方言,今天的束鹿人听到《阳温暾小引》仍倍感亲切”。

从明代至今,束鹿人为云南边疆多民族文化融合、农业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四、金书铁券蒙褒嘉,出将入相忠毅侯

景泰元年(1450年),王骥挥师先后征剿了维摩土司韦郎罗的作乱和湖、湘、贵州苗人起事,王骥俘获了匪首苗虫富等人献给朝廷。

王骥回京后,上命加禄米一百石,子孙世袭伯爵,总督南京机务。因南京的部队素来偷懒,曾将自己治军的办法教给他们。景泰二年(1451)十月,又蒙诰命铁券褒嘉,岁给禄米一千六百石。诰命铁券褒嘉即两块金书铁券(免死金牌),一块是赐给王骥的,一块是赐给王骥子孙世袭的。

(一)靖远伯王公铁券文(王骥的免死金牌)

皇帝制曰:稽古帝王九伐之法,专任司马列爵为五,用报有功尔。尔兵部尚书兼大理寺卿王骥,才器超卓,志略弘深。早擢高科,祇事列圣,由侍近出赞宪纪,入尹京府,扬历中外,逾三十年。复自夏官亚卿,遂掌邦政。往者盗窃边圉,卿督将士一鼓败之,西鄙以宁。比因麓川叛寇,干犯国纪,用行天讨,复命卿总理兵政,又能运谋画策,剪其丑类,荡其巢穴,而南夷以靖。眷尔成绩,宜有异恩。兹特封尔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靖远伯,食禄一千六百石。仍与尔誓:除逆谋不宥外,其余杂犯死罪尔免一死。子孙世袭指挥同知。於戏!惟贞忠可以事君,惟威爱可以济事,惟敬慎可以保爵禄。尔尚益盛所志,益茂乃勋,以照无穷之誉。钦哉。

(二)靖远伯王公世袭铁券文(王骥子孙世袭的免死金牌)

皇帝制曰:朕惟帝王之于勋臣,因其劳绩而进以爵禄者,所以旌能报功示天下,至公之道也。尔靖远伯王骥,以闿疏颖敏之才,刚毅果敢之志,朕皇曾祖考之世,已发迹于贤科,历官风纪以至夏官克,兼全于文武,累替征伐,咸效忠勤。朕方嗣统之初,卿亦克共乃职,提三军于边鄙,剿群贼于蛮夷,茂著勋庸,宜隆恩命,今特授尔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靖远伯,岁食禄一千六百石,子孙世袭其爵。仍与尔誓:除谋逆不宥,其余杂犯死罪,免尔本身一死,以酬尔勋。於戏!爵禄有加,所以举报功之典,忠勤不替,乃能毕事上之诚,既不忘尔劳,尔尚无忘朕训,往益毖懋,以永终誉。

在老家束鹿县西吕村西,王骥给姓祝的大夫(郎中)建有一所“药王庙”,又称“祝公庙”,以示纪念。清康熙四十年立的《药王祝公庙碑》载:束邑西北位伯村有药王祝公庙,乃大明靖远伯王公之所建也。造庙之由敕封之,故昔人己详述之。

景泰三年(1452)四月,皇上赐给敕书,解除他的职务,定期朝见皇上。八年(1457年)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迎立朱祁镇复位。王骥参与了扶立英宗复位活动,不但自己亲自披甲上马,还将儿孙带在了身边。义子王祥因有功被明英宗任命为锦衣卫指挥佥事。

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命王骥仍为兵部尚书,管理兵部事务。加称号为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礼遇甚厚。几个月之后他请老告退。天顺四年(1460年)五月十一日公去世,终年八十三岁,追封靖远侯,谥忠毅。是年七月吉日,归葬于束鹿祖茔。

王骥墓地位今于辛集市西吕村村南,墓陵东西约500多米,南北约300多米,四周是高大的围墙。陵内栽种松柏,参天挺拔,肃穆庄严。十里神道自南向北直通墓门。神道两旁,布满了石人、石马等石像生,高大的《明故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靖远伯兼兵部尚书追封靖远侯谥忠毅王公神道碑》记载着王骥的丰功伟迹。进入墓门前五十米处矗立两尊翁仲,一文一武守护着明代的六朝元老兵部尚书靖远伯王骥。墓门是两扇高大的石门,穿过石门进人墓地。可惜,这一宏伟的建筑因年长日久和天灾人祸,遭到严重损坏,在1958年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期间被拆毁了。

明宪宗成化年间(1464年-1487年),为彰显束鹿四位名宦的功绩,在束鹿县城鹿城的中心十字大街建成一座——萃贤坊大牌坊,民间俗称“牌楼架”。此牌坊用四根木柱支撑四块匾额,每根立柱用石碑、板材、铁条锔固。东面匾额为:“

兵部尚书大司马王骥

”,北面匾额为:“吏部尚书太子太保王文”,南面匾额为:“工部尚书太子少保贾俊”,西面匾额为:“南京礼部尚书王宗彝”。牌楼架是一座简易的“四牌楼”,高约三丈,走到此处文官下轿,武官离鞍。1947年束鹿县政府建会堂(礼堂)把牌楼架拆除,木料用于礼堂建设。

五、子孙世袭靖远伯,皇亲国戚显赫家

王骥公配夫人张氏,生了二个儿子,俱早卒。继室刘氏也生有二子,长子王瑺,次子王珩,还有一个义子王祥。

第一代世袭靖远伯王瑺

,字廷瑞,天顺五年(1461年)袭爵,神机营管操官,称提督。

神机营是明代京城禁卫军中三大营之一,任命由兵部奏请,于公、侯、伯、都督、都指挥内推选,后兼用内臣。担负着“内卫京师,外备征战”的重任,主管操练火器及随驾护卫马队官兵,是皇帝直接指挥的战略机动部队。

成化三年(1467年),靖远伯王瑺、都指挥王信等领军牧马于草场纵军潜回原卫,为兵部所劾,事下刑部请究瑺等罪。上命宥瑺停其禄三月,王信等俱赎杖还职。

成化六年(1470年),兵部奏:“各营领敕下场牧马官。五军营,怀柔伯施鉴;神机营,靖远伯王瑺;三千营,都督佥事王义;奋勇等十二营,署都督佥事刘清。不以马政为重,冈肯尽心提督,以致例失被盗,及官军弃马在逃者有之。一遇有警,必妨调用,俱当惩治,以警将来。”上令姑宥之。

次子王珩,为勋卫。勋卫是明朝时所置的一种官名,为侍卫武官。任此官者为公、侯、伯、都督、指挥的嫡次子”,

王珩的儿子王增,尚(娶)嘉善长公主,为附马都尉,掌宗人府事。

王增的岳父明英宗是皇帝,王增的大舅哥明宪宗朱见深是皇帝,王增的内侄明睿宗朱祐杬还是皇帝;也就是说王增儿子的外祖父、舅舅、姑舅兄弟都是大明皇帝,极其显赫。王骥家族是束鹿县历史上唯一与皇帝联姻的家族,是真正的皇亲国戚。

嘉善公主是明英宗皇帝的次女,母惠妃王氏。正统十二年(1447年)生,成化元年(1464年)明宪宗即位后册封妹妹为嘉善长公主,成化二年(1466年),下嫁驸马都尉王增,同时在束鹿县县城鹿城(今辛集市旧城)奉旨为王增建附马牌坊一座,以显彰荣。弘治元年(1487年)明睿宗即位后加封姑姑为嘉善大长公主。弘治十二年(1499年)正月辛巳,嘉善大长公主薨。年五十三,讣闻,赐祭葬如制。

王增和嘉善大长公主去世后均葬于束鹿县西吕村村南祖茔,当地人称公主坟(因嘉善大长公主是明睿宗朱祐杬的姑姑,也称皇姑坟)。

王增有四子:王钦、王铭、王锐、王锡,皆为锦衣卫正千户。

义子王祥,明朝锦衣卫的锦衣卫指挥佥事,正四品官职。

第二代世袭靖远伯王瑺的儿子王添

,成化八年(1472年)袭爵,四使亲藩,为禁军统帅。

王添的夫人蒋氏出自名门望族,蒋氏的父亲是太保兼太子太傅掌左军都督府事定西侯蒋琬,而蒋琬的祖父泾国公蒋贵和王添的祖父靖远侯王骥是老同僚,他们曾共同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不知何故《清乾隆束鹿县志》记载王添尚(娶)嘉善长公主,这是错误的。)

成化十四年(1478年)甲子遣保定侯梁傅、靖远伯王添等充正使,尚宝司司丞李漙等充副使,持节册封唐府新野恭简王嫡长子弥镉为新野王……

第三代世袭靖远伯王添之子王宪

,成化十九年(1483年)袭爵。

弘治初年(1488年)管红盔将军侍卫值夜,弘治八年(1495年)五军营坐营管操,弘治十三年改三千营坐司,明年仍转五军营右掖,后兼掌府军前卫。做事皆循常,守职至是。

第四代世袭靖远伯王宪之子王瑾

,正德十年(1515年)袭爵,军事将领。

嘉靖初年(1522年),担任三千营提督,协守南京应天府,之后掌管左军都督府。随后,佩征蛮将军印,镇守两广,平定新宁、新兴、思平等地瑶族叛变。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与巡抚都御史谈恺檄诸路土兵诛其魁陈以明,后加封太子太保。随后,其督军分道进剿扶藜、葵梅等地诸山峒冯天恩叛乱,随后因功荫一子锦衣卫百户。后因言官弹劾他做事横暴,召还。

第五代世袭靖远伯王瑾之子王学诗

,万历元年(1573年)袭爵。

第五代世袭靖远伯王学诗之弟王学礼

,万历四年(1576年)袭爵,掌左军都督府管事,后为中军都督府掌印。

万历十一年(1584年)闰二月甲寅朔,以圣驾诣山陵,命靖远伯王学礼等分守皇城六门、定远侯郑世栋等分守京城九门。

第六代世袭靖远伯王学礼之子王继芳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袭爵。

第七代世袭靖远伯王继芳之子王永恩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袭爵,也是最后一位靖远伯。天启二年(1622年)遣靖远伯王永恩祭恭仁康定景皇帝朱祁钰陵寝。领南京左府,后督浦口河池事务。

王永恩有三个儿子,长子在军队当官,次了在德胜(河池守御千户所)做驿宰,三子是太和县的学正。

六、迁徙云南人兴旺,生生不息传至今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由于朝代更替,前朝皇族贵胄免不了被杀,为此靖远伯王永恩隐姓埋名举家徙云南大理,后来迁到凤仪安家。大理地区地处西南边陲,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山水风光秀丽多姿,为苍山之麓,洱海之滨。这里不仅是王永恩祖上靖远侯王骥征战的地方,这里还有不少中原官军的后人在此生活。王永恩对儿子们称其先祖是大明靖远伯王骥,第一代世袭靖远伯是王瑺,自己是第七代。并告戒他们不要张扬过去,以免招惹杀身之祸,要低调做人做事,耕读传家。

四百多年来,末代靖远伯王永恩的儿子及其后人在大理凤仪镇繁衍生息,子孙受到良好的教育,世代均有人为官。

第八代王永恩的儿子王文简

,云南大理凤仪《王氏门中历代昭穆宗亲之灵位》即“祖宗单”记载:凤仪王氏家族中最早的祖先是八世祖王文简。

第九代王贞,第十代王景昌,第十一代王应龙。

第十二代王槐和第十三代王永茂

均为清代驰赠儒林郎。

第十四代王恩锡

,字露湛,号彤轩,副进士,辛末冬(1871年)上谕着以教谕补用,赏加六品衔,为清代儒林郎。

《皇清敕授儒林郎彤轩王公墓志》载:公讳恩锡,字露湛,号彤轩,吾乡洁已好修、恂谨自重之士也。其先明靖远伯王公讳骥奉敕征麓川三。子从戎皆宦于滇,次为得胜驿宰,三为太和学正,遂家于榆(今大理)。至王公尚德始迁于赵(今凤仪),历七世至公。代有清德。公生而明秀朴质,及龀孤露,赖崔太孺人含辛茹苦矢志扶孤。稍长,命受学于苏晓轩先生,后又受业于杜抡斋夫子之门中,忝附骥焉。时生徒济济,凡三四十人,而才思清隽,鲜有出其右者。是以每试辄列前茅。及学使王公案临,遂入泮选,当公之力……(略)

第十五代,

王洵,字小轩,王恩锡次子,清朝进士。从事教育工作。住宅大门上方悬挂“进士”横扁一块,住宅堂屋门上方悬挂“武魁”扁一块。

王煚(音炯),字照亭,王恩锡三子,前清明径进士。

第十六代

,王康国又名开国,字保民,王洵长子。自幼喜爱音乐,曾任凤仪“洞经音乐会”会长,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字,是凤仪城知名的书法家之一,

王振国,又名正国,字抚民,王洵次子。王振国自幼刻苦好学,考入云南警官学校,到滇越铁路警察局工作,由警员升至巡长,分局长。王振国于一九三八年初返回故里,先在县政府供职,后到凤仪中学任语文教师。

王祯国,字佑民,王煚(音炯)之子,陆军中校,国民革命军九十九师副团长,省警官学校毕业,任红岩巡长,后调任大理巡长。一九二七年随国民革命军九十九师出征广西,不幸以身殉国。

第十七代,

王廷琛,王振国长子,历任大理白族自治州财政局副局长、中共祥云县委副书记、书记兼县革委会主任,县人武部第一政委,中共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委常委、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兼《大理报》总编,云南省财政厅党组成员、省税务局局长、党组书记、中共昆明市委副书记、市长,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园艺博览局局长、党组书记,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组委会专职副秘书长。

王骥家族的云南后裔现在分布于大理、昆明等地的党政机关和司法、交通、院校、科研、工矿等部门,为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王骥家族最辉煌的时候是在明朝,作为最后一个汉族统治的朝代,明朝有着独一无二的魅力,它是唯一一个永不和亲,永不投降,天子守国门的朝代。王骥家族的迁徙历史,展现了自明清至今社会时代的巨大变化,促进了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发展壮大。

王骥的弟弟及后代,几百年来一直守护着故土,在束鹿县(辛集市)西吕村默默无闻地繁衍生息着。

参考资料

:《明史》、《明实录》、《束鹿县志》、《明故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靖远伯兼兵部尚书追封靖远侯谥忠毅王公神道碑》等。

2022年9月22日于云涛斋

附:王骥族谱

靖远伯王骥束鹿县麓川王增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